隆冬時節,烏拉蓋草原白雪皚皚。位于內蒙古錫林郭勒盟的賀斯格烏拉南露天礦排土場上,12兆瓦分布式光伏項目仍在緊張施工。
(圖為平莊煤業錫林河公司賀斯格烏拉南露天煤礦排土場)
平莊煤業錫林河公司與內蒙古電力蒙西新能源公司的這次合作,也是傳統能源(煤炭生產)和新能源(光伏發電)的又一次“握手”。今年6月竣工投產后,預計每年將輸送綠電約1600萬千瓦時,節約標準煤約4800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約1.23萬噸、二氧化硫1.6噸、氮氧化物2.4噸。“煤炭領域要聚焦綠色開采、清潔燃燒,新能源領域要創新消納技術”,剛剛獲得第六屆“杰出工程師獎”的國家能源集團平莊煤業董事長杜善周說,“新質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必將助力區域經濟邁向綠色低碳新階段。”。
煤炭生產采空區“飛降”風車、光伏陣列,既是內蒙古大地嶄新景觀,也成為傳統能源和新能源多能互補、深度融合的生動縮影。
傳統能源:向“含綠量”“含新量”要“含金量”
內蒙古118萬平方公里的版圖上,孕育著超級的能量。不僅煤炭儲量在全國“數一數二”,近年來煤炭產量也約占全國的四分之一、全球的八分之一。風能資源約占全國的二分之一,太陽能資源約占全國的五分之一。新能源總裝機、新增裝機、發電量,電力總裝機、新增裝機、發電量、外送電量,煤炭外運量、煤炭保供任務量,煤制氣產能10項指標繼續保持全國第一,又有煤炭產量、新型儲能總裝機、綠電交易總量、煤制氣產量、綠氫產能5項指標躍居全國第一。
不用說,能源產業是內蒙古的起家產業,更是當家產業;做大做強,是優勢所在、機遇所在,更是責任所在。
和賀斯格烏拉露天礦一樣,滿世集團點石溝煤礦的“綠色礦山”建設也早早擺上日程。除了在排土場布局光伏發電項目,還把光伏發電和礦山復墾有機結合,在光伏板下種植優質高蛋白飼草料發展光伏農業、光伏牧業,規劃綠色礦山工業旅游。“為加快煤炭生產清潔、綠色轉型,我們早在3年前就開始了礦山機械電動化替代”,礦長趙勇剛很是自豪,“尤其是把復墾種養、光伏發電、工業旅游都做起來之后,實現了三次產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內蒙古自治區能源局答復中國能源報的書面采訪顯示,自從2021年四季度全國煤電供應緊張以來,內蒙古響應國家號召,全力增產保供。在生產煤礦“挖潛”,批復101處煤礦產能核增,全區煤礦在產產能較2021年同期增加1.5億噸以上;加快新建項目核準,建設蒙西、蒙東國家煤炭供應基地6處;加快在建項目建設,2023年以來,4處、產能1900萬噸/年煤礦開工建設;4處、產能2390萬噸/年煤礦建成進入聯合試運轉;加強煤炭產能儲備,13處煤礦可實現調度儲備產能2360萬噸/年。5年來,內蒙古累計承擔電煤中長期合同煤源保障任務量35.8億噸,占全國任務總量的38%,保障了2/3以上省份用煤需求,落實煤炭保供任務量全國第一,用實際行動彰顯了國家重要能源基地的政治擔當,受到國務院和國家發改委通報表揚。
壯闊的產業舞臺,使內蒙古一批煤炭企業迅速壯大,一批能源重鎮強勢崛起。近年來,隨著5G、人工智能技術和“礦鴻”系統的應用,煤礦智能化升級、綠色化改造如火如荼。“聚焦提升煤礦智能化建設水平,我市制定實施《煤炭行業人工智能及礦鴻應用三年行動計劃(2025-2027)》,依托華為等頭部企業,計劃在未來三年時間,逐步推動全市所有正常生產煤礦實現人工智能、融合數據、礦鴻裝備的提檔升級和建設改造,創建全國領先的煤礦人工智能大模型和礦鴻應用標桿示范地。同時,深入實施煤炭品牌提升行動,加快內蒙古區域煤炭交易中心建設,進一步完善提升全市智慧能源服務平臺,持續提升煤炭綜合服務監管能力”,鄂爾多斯市能源局局長霍勵平說。截至目前,全區推廣充填開采等綠色開采技術,建成綠色煤礦148處、占在產煤礦數量的48%。建成智能化煤礦205處、占在產煤礦數量的69%,產能10.82億噸/年、占在產產能的88%。在露天煤礦排土場、采煤沉陷區、油氣田布局新能源項目,推動生產性環節綠電應用。紅慶梁煤礦實現了液壓支架大型設備整體連續運輸,提高了效率,節約了成本。中天合創葫蘆素煤礦依托“覆巖離層注漿充填”處理煤矸石,在全國2000多家選煤廠里脫穎而出,躋身2024選煤十佳。鄂爾多斯市烏審旗巴彥高勒煤礦2024年核增產能400萬噸,全旗6座煤礦核定產能4600萬噸,實際產量突破4500萬噸,較2023年增產200萬噸。鄂爾多斯市烏審旗能源局局長樊東介紹,2025年,能源經濟主要發展目標為:煤炭產量達到4600萬噸;天然氣產量穩定在175億立方左右;加快圖克500千伏變電站及配套電網建設,在建電力裝機規模突破264萬千瓦,其中新能源裝機132萬千瓦;統籌發展和安全,持續夯實安全生產主體責任,確保能源領域安全生產形勢穩定向好,能源保供穩中有進、穩中趨優。
從傳統到創新的變化,也是準格爾產業轉型升級的生動寫照。準能集團以煤炭清潔化燃燒和高值化利用為方向,在世界上首次研制出煤基納米碳氫燃料,形成的三項科技成果先后通過權威機構組織的科技成果鑒定,均屬國內外首創,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成立于2001年的匯能集團目前已經完成三次創業,從傳統能源領域“跟跑”到多能融匯的“并跑”、再到新能源新材料領域的“領跑”,直到在民營企業進軍天然氣賽道跑進“無人區”,匯能集團即將進入資產和營收雙千億的大型企業集團陣營。匯能集團黨委書記、副總經理郭建軍表示,下一步,匯能集團將聚焦能源產業科技創新、綠色轉型和新質生產力發展,構建國際國內多輪驅動、多極支撐、多元發展的產業巨輪。
新能源:再造一個“工業內蒙古”
2024年年底,內蒙古能源集團近2000萬千瓦風電、光伏等19個新能源項目圓滿實現“當年開工、當年建成、當年并網發電”,助力自治區新能源裝機突破1.35億千瓦,內蒙古提前一年實現新能源裝機超過火電裝機目標。
誰能想到,煤炭大區的風光發電,如此風馳電掣、風光無兩。2021年,內蒙古明確提出“兩率先”“兩超過”目標(在全國率先建成以新能源為主體的能源供給體系,率先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到2025年新能源裝機規模超過火電裝機規模,到2030年新能源發電總量超過火電發電總量)時,新能源裝機只有5000萬千瓦的“家底”。著眼在新能源領域再造一個“工業內蒙古”,全區各地發力風、光、氫、儲產業集群,緊抓快干,實施“新能源倍增行動”,到2024年3月,內蒙古新能源裝機并網規模突破1億千瓦,成為全國首個新能源裝機超1億千瓦的省區。截至目前,生產綠電超2000億度,發行全國首張“綠電國際碳足跡”證書,在全國率先開展跨省特高壓綠電交易,綠電交易規模居全國第1位。
內蒙古能源集團這批集中投產的項目分布于自治區8個盟市、16個旗縣、221個村嘎查,是集團公司發展史上一次性投資最大、數量最多、分布最廣的新能源項目,創下“全球陸上葉輪直徑最大的風力發電機組”“全球規模化商用最大混塔風力發電機組”“全國單體容量最大儲能電站”等新紀錄。2024年年底,內蒙古能源集團發起“冬季攻勢”,又開工動員10個新能源項目,項目全部建成投產后,節約標準煤500多萬噸,減排二氧化碳1600多萬噸。“作為本土企業的排頭兵,內蒙古能源集團把新能源開發作為‘頭號工程’,全力打造以新能源為主的一流高效重要能源企業。”內蒙古能源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閆宏光表示,集團公司全面落實自治區新能源倍增計劃,新能源在運在建裝機規模已超過3400萬千瓦,持續在自治區新能源發電主賽道領跑,穩居全國省屬能源企業第一梯隊。“目前新能源裝機達到火電裝機的2倍以上,力爭到2025年年底,新能源裝機將達到火電裝機的3倍以上。”
(圖為內蒙古能源集團建設管理的磴口縣160萬千瓦光儲+生態治理項目,是全國單體容量最大的光伏圖形電站,也是集清潔能源生產、生態修復保護于一體的生態治理項目。)
新能源的“風口”,使內蒙古各盟市、各旗縣、各企業“聞風而動”“向光而行”,萬馬蹄如驟雨來。遠景、明陽、隆基、龍馬等一批企業總部注冊落地,助推呼和浩特、包頭、鄂爾多斯、通遼等成為“新能源大基地”。位于內蒙古自治區東部的興安盟引進中廣核集團,在興安嶺上建設了國內在運最大陸上風電基地;位于內蒙古自治區中部的烏蘭察布市引進三峽集團,在草原上建設“源網荷儲”等多個創新型項目;位于內蒙古自治區西部的巴彥淖爾市引進國華、國電等企業,在沙漠中打造了“萬畝光伏產業園”。
“傾聽風力變成風電的聲音”,提供了獨特的工業旅游體驗。“大風車”葉片很長,可以超過百米。塔筒和葉片間的控制室很大,相當一個標間。一圈轉下來,就會發出2度左右的綠電。“這座50萬千瓦規模的風電場,79臺風力發電機組擎著巨大的葉片隨風轉動,每年可發電近13億度,供約433萬個家庭使用一年”。烏蘭察布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趙光介紹,截至目前,烏蘭察布市新能源并網裝機容量達到1428萬千瓦,其中風電1222萬千瓦,已建成千萬千瓦級清潔能源基地。
去年年底,內蒙古電力集團與國網江蘇省電力公司通力合作,創新區域互濟新機制,首次完成內蒙古華北區域外跨省跨區新能源中長期外送電交易,有效提高了區內發電富集時段新能源增量消納的質效。
(圖為:隨著華電內蒙古火電靈改項目并網成功,生產的綠電輸送至500千伏英華變電站,實現包頭山北“綠電”直供山南工業園區,賦能包頭建設世界綠色硅都。)
風光產業鏈核心環節均已布局、全產業鏈條基本貫通。在此基礎上,內蒙古因地制宜培育新質生產力,大力發展氫能、儲能產業。打造全國綠氫產業先行區,允許在化工園區外建設綠氫項目,延伸發展綠色氫氨醇產業鏈;印發實施全國首個省級綠氫管道規劃,國內首個工業天然氣摻燒綠氫示范項目點火成功。中石化烏蘭察布至燕山石化輸氫管道獲得國家批復,氫能制備儲運和充裝環節已形成落地產能。加速構建新型儲能產業體系,規定所有的新建新能源項目必須配建儲能設施,儲能比例不能低于新能源規模的15%,其中風光制氫一體化項目、源網荷儲一體化項目儲能時間原則上不能低于4小時,保障性并網項目儲能時長2小時以上。實施新型儲能示范項目,開展新型儲能發展專項行動,新增新型儲能裝機規模708萬千瓦、增長246%,總規模達到1032萬千瓦,成為全國首個新型儲能裝機規模突破1000萬千瓦的省區。
多種能源:交叉催生新業態
針對“富煤貧油少氣”的能源結構,內蒙古積極推進多能互補。“匯能集團的煤制氣項目,只是鄂爾多斯在能源領域做的加法之一”。鄂爾多斯市能源局局長霍勵平介紹,著眼傳統能源“固底板”、新能源“補短板”、多種能源深度融合“鍛長板”,鄂爾多斯構筑了煤制氣、煤制油、煤制甲醇、煤制烯烴、煤基材料等多條產業鏈。尤其是鄂爾多斯現代煤化工創新技術中試基地建設啟動以來,已經與中煤鄂爾多斯能源化工分公司、中國煤炭科工集團煤科院、清華大學化工系簽訂合作協議,完成超過10項以上技術示范及應用,支持10家以上煤化工企業技術創新。目前,全市建成現代煤化工產能超過2000萬噸,占全國10%以上。
既然不能“挖煤賣煤”“挖土賣土”“發電賣電”,內蒙古別無選擇,只能讓新興產業多起來、讓高端產業多起來、讓高附加值產業多起來、讓資本科技密集型產業多起來,一句話,必須做加法。“推進新能源開發建設要緊抓快干,促進新能源消納利用則需聚力攻堅”。內蒙古自治區能源局黨組書記曹思陽表示,要研究出臺“新能源+”相關產業發展政策,創新“新能源+”應用場景。
首先,就是新能源和傳統能源之間的加法。
作為國家重要能源和戰略資源基地,近年來,鄂爾多斯市統籌推進傳統能源、新能源大基地及特高壓電力外送通道等重點項目建設,現已建成新能源裝機規模達2000萬千瓦以上,已批復在建擬建新能源規模近6000萬千瓦,待庫布齊至江蘇、華東通道配套新能源批復后,在建擬建新能源規模將超8000萬千瓦。依托綠電、零碳、場景等獨特優勢,聚焦構筑能源、裝備制造、現代煤化工、羊絨“四個世界級產業”及綠色算力、低空經濟、智能網聯等未來產業,編制綠電進園區“1+8”規劃,深入實施精準招商引資,利用寧德時代零碳超級發電機組等新型技術,爭取開展綠電直供試驗區試點建設,推動工業領域高比例綠電替代,積極謀劃拓展新能源消納場景,全力爭創以新能源為主導的國家級全面綠色轉型示范城市。
“制氫是風光發電的好去處。制取1噸氫需要5萬多度電,妥妥的用電大戶。”在全國首個萬噸級新能源制氫項目——鄂爾多斯市準格爾旗納日松光伏制氫產業示范項目現場,瀚峽新能源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魯成成介紹。制氫用電就來自于納日松鎮利用采煤回填區興建的光伏電站。在鄂爾多斯久泰集團,世界首套萬噸級二氧化碳加氫制芳烴項目開始工業試驗。
“鄂爾多斯市新能源和傳統能源,我們構建了涵蓋智能礦山、煤炭資源綜合利用、綠氫及下游產業、綠色儲能等多個耦合場景”。霍勵平舉例說,綠色交通方面,推進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示范區、礦山智能網聯采掘、新能源數字陸港智慧物流、零碳無塵智慧物流示范建設,全市新能源重卡保有量超2000輛,占到全自治區的近四分之三。
其次,是新能源和新工業之間的加法。
新能源+新工業,第一是裝備制造。圍繞新能源領域再造一個“工業內蒙古”,內蒙古已形成風電整建制配套能力500萬千瓦、光伏組件供給能力3050萬千瓦,氫能裝備產能550臺套,儲能裝備產能1700萬千瓦時,風光氫儲裝備制造全產業鏈基本形成,產值超過1.2萬億元。告別“發電賣電”,新能源裝備制造亮點紛呈:全球首套“千標方級別的方形插片式帶壓制氫系統”在鄂爾多斯正式下線,國內首臺“氫電混動無人駕駛重型礦用自卸車”完成無人駕駛模擬全流程道路測試,“高比例新能源接入的電網主動支撐型百兆瓦級混合儲能技術”入選國家第四批能源領域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名單。
新能源+新工業,第二是低碳產業。在鄂爾多斯,由當地政府和遠景科技集團攜手打造的全球首個“零碳產業園”正式落地。“在驅動上,園區80%的能源直接來自風電、光伏和儲能,另外20%的能源通過電網回購綠電,從而實現100%綠電供給”。遠景科技集團董事長張雷介紹,在產出上,是“風光氫儲車”產業矩陣:打造以遠景為龍頭的電池及儲能產業鏈,以隆基綠能為龍頭的光伏產業鏈,以美錦國鴻、英博圣圓為龍頭的氫燃料電池及綠氫設備制造產業鏈,以上汽紅巖、捷氫科技為龍頭的新能源汽車制造產業鏈。鄂爾多斯第一條動力電池生產線、第一條光伏全產業鏈、第一條2000標方電解槽生產線、第一條光熱發電平面鏡生產線,全部出自于此。
鄂爾多斯零碳園區很快被“拷貝”成包頭達茂零碳園區、被推廣成一批低碳園區,自然也帶動起一片低碳產業,帶動了內蒙古自治區把新能源消納和碳足跡管理“兩篇文章一起做”“兩道難題聯起解”。目前,自治區修訂完善六類市場化消納新能源項目實施細則,分盟市研究拓展新能源應用場景,協調推動盟市間新能源合作,創新出臺促進新能源消納的23條政策措施。開展綠電交易,優先在烏蘭察布、鄂爾多斯等地推廣合金新材料等高載能行業綠電應用,在呼和浩特、烏蘭察布等地創新綠色算力、電算協同等應用場景。
最后,是新能源和防沙治沙的加法。
內蒙古是我國沙化土地最集中、危害最嚴重的省區之一,“三北”工程攻堅戰的三大標志性戰役有“兩個半”在內蒙古。將風電光伏與防沙治沙創造性地合為一體,自治區要收獲“1+1>2”的成果。去年春季植樹期間,自治區省級領導深入12盟市“防沙治沙和風電光伏一體化工程”現場,靠前指揮、參戰督戰。
眺望烏審召鎮布日都嘎查,這里是黃河“幾字彎”毛烏素沙地殲滅戰的戰場之一,從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烏審旗歷屆黨委、政府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的重大決策部署,帶領全旗各族人民逐綠而行,把全旗沙化面積一度達到90%以上的“不毛之地”,變成了今天植被覆蓋度達到80%以上的“綠色寶庫”,造就了享譽全國的“牧區大寨”精神。同時,依托豐富的煤、氣、風光等資源,大力實施“工業強旗”戰略,全力構建清潔能源、現代煤化工兩大主導產業,推動新能源與現代煤化工耦合發展。“全旗GDP近4年內連續跨越3個百億大臺階、達到602億元,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躍居西部百強縣第10位,實現了從“綠富同行”到“綠富同興”的全面提升。”烏審旗委副書記、政府旗長希尼說。
中國第七大沙漠庫布其沙漠,是內蒙古荒漠化較為嚴重的地區之一。針對沙化土地治理任務占黃河“幾字彎”片區70%的實際,鄂爾多斯市盡銳出戰、全力攻堅。沿著狹長的庫布其沙漠,建設中的鄂爾多斯“光伏長城”東起準格爾旗、中經達拉特旗、西至杭錦旗,總長400公里、平均寬5公里、場址面積約2000平方公里。“這既是一條藍色的新能源長城,也是一條綠色的生態長城”。達拉特旗能源局副局長鐘宇展介紹,建成后可實現光伏治沙300萬畝。
內蒙古優先在四大沙漠、四大沙地以及戈壁、荒漠地區謀劃一批大基地項目之后,強化要素保障,提速推進已批復沙戈荒大基地項目建設,繼續大力實施防沙治沙和風電光伏一體化工程。全區規劃到2030年,“一體化工程”中光伏、風電等新能源裝機達到1.19億千瓦,綜合治理沙化土地1151萬畝。2022年以來,內蒙古先后獲批國家第一、第二、第三批大型風電光伏基地項目,4個“沙戈荒”大型風電光伏基地項目。風電光伏+防沙治沙迅速推進,目前,已實施新能源項目2727萬千瓦,完成治沙面積238萬畝。
“從經濟角度看,內蒙古‘闖新路’最大的突破就是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向前邁進了一大步”。自治區黨委書記孫紹騁近日在接受媒體聯合采訪時表示,發展現代能源經濟,要進一步全鏈條推進煤炭、新能源等產業發展,努力把賣煤變成輸電、把燃料變成原料、把發綠電延伸為制綠氫綠氨綠醇。
多能并舉,無論產業內部,還是產業之間,從“我就是我、你就是你”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再到“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總是在交叉處擦出火花、產生嬗變。“融能源”,一道新試題,一條新賽道;內蒙古在解題中破題,在行穩中致遠。
本文僅供讀者參考,任何人不得將本文用于非法用途,由此產生的法律后果由使用者自負。
如因文章侵權、圖片版權和其它問題請郵件聯系,我們會及時處理:tousu_ts@sina.com。
舉報郵箱: Jubao@www.szhdrg.com 投稿郵箱:Tougao@dzmg.cn
未經授權禁止建立鏡像,違者將依去追究法律責任
大眾商報(大眾商業報告)并非新聞媒體,不提供任何新聞采編等相關服務
Copyright ©2012-2023 www.szhdrg.com.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備2023001087號-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