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在全球范圍內喚起人們對高血壓防治的重視,普及高血壓防治的科學方法,從而幫助更多人長期穩定地管好“血管壓力”,每年的5月17日都被設為世界高血壓日。高血壓是誘發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素,也是國內患病人數最多的慢性病之一,然而目前仍有近一半人不知曉這個疾病,其治療率和控制率也存在較大提升空間。
在第20個世界高血壓日來臨之際,諾華攜手騰訊新聞及帆書APP創始人、首席內容官樊登探索創新科普模式,首次以讀書分享會(下文簡稱為“讀享會”)的形式在西安開展高血壓科普健康教育論壇,助力患者提升疾病認知及疾病長期規范管理意識。
來自全國各地逾百位心血管領域專家匯聚一堂,圍繞“掌控人生壓力值”這一主題,從解讀健康科普書籍入手,共同探討心血管疾病健康教育,推動優質健康科普內容的產出與傳播,幫助患者掌握正確的疾病管理方法,并通過創新治療方案提高生活質量,助力我國心血管疾病防控全面發展。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袁祖貽教授和天津康匯醫院李玉明教授作為專家代表為讀書會開場。
高血壓科普健康教育論壇現場
主動出擊,守護心血管健康
心血管疾病是影響國人健康的“頭號殺手”。近年來,隨著健康中國行動的推進與落地,健康管理方式逐漸從“以治病為中心”轉變為“以健康為中心”,實施策略也從被動醫療轉變為主動健康。強化關口前移,創新心血管疾病同防同治路徑是降低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實現“健康中國2030”的重要舉措之一。
高血壓是動脈粥樣硬化的“幫兇”,一旦合并高血脂,患者將更容易發生冠心病、心肌梗死等嚴重的心血管事件。很多高血壓病人雖然血壓已經超過了140/90毫米汞柱的標準,卻并沒有明顯癥狀。然而,高血壓對血管及其他靶器官的損害不容忽視。長期穩定地將血壓控制在指定范圍內,將其對血管的損傷降到最低,對減少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收獲健康生活有著重要意義。
“心血管疾病是我國最嚴峻的健康問題,目前患者人數仍呈上升趨勢,意味著公眾的主動管理意識仍有待提升,包括前期預防和患病后的積極管理。”天津康匯醫院慢病管理部主任、高血壓科主任醫師楊寧教授說道,“引起心血管疾病的前幾位危險因素包括高血壓、高膽固醇血癥、糖尿病、吸煙、超重/肥胖和缺乏運動。尚未患病的人群要從控制心血管危險因素入手,保持科學的生活習慣,定期監測危險因素指標,防患于未然;高血壓患者在生活方式干預的同時,需要根據醫囑選擇ACEI、ARB、利尿劑、β受體阻滯劑、鈣離子拮抗劑和ARNI等常見的降壓藥物進行治療,并且需要定期復查,守護心血管健康。”
走出誤區,做自己健康的主人
讀享會上,楊寧教授表示,提升公眾健康素養是改善健康水平的重要一環。“在我從事心內科工作的前十幾年,經常在急診遇到急性心梗、心絞痛的患者。雖然每位患者的病情不同,但導致這個后果的原因往往都有共性。”在楊寧教授看來,如果能夠早些控制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可能就會少一些“午夜驚魂”。
“臨床上,我發現患者普遍缺乏基本的科普知識,然而門診時間有限,無法面面俱到、無限重復同樣的科普知識。”她說道,“一下子糾正錯誤的習慣通常比較困難,需要潛移默化、慢慢滲透,這就需要我們利用碎片化時間建立與患者溝通的紐帶,通過這根紐帶將專業知識以可傳播、可復制的形式惠及更多人。”
楊寧教授在讀享會現場發表演講
2022年一項調查顯示,中國居民健康素養處于較低的水平,僅達27.78%,其中農村居民比城市居民低近10%。而普及健康知識是提升公眾健康素養水平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之一,也是健康中國專項行動之一。借2020年高血壓門診開診之際,楊寧教授正式成立科普公眾號“楊寧醫生”,開啟醫學科普之旅,并先后在微博、抖音等社交媒體建立賬號,并設有高血壓專輯,從用藥誤區、血壓管理等角度展開科普教育,幫助更多人走出健康誤區。
“新媒體的渠道讓科普更便捷高效,醫學知識可以讓科普更專業,而為民服務的情懷能使這條路走得更遠。作為醫生,我們需要時刻以公眾關心的話題為導向,以最簡單的問題傳遞出更通俗、更有料的科普內容,讓公眾更愛看,更易懂。同時,健康科普也應該從受眾視角出發,鼓勵患者用積極的心態面對疾病,增強‘主動健康’意識,幫助公眾化被動防守為主動出擊,奪回健康主導權,做自己健康的主人。”楊寧教授說道。
本文僅供讀者參考,任何人不得將本文用于非法用途,由此產生的法律后果由使用者自負。
如因文章侵權、圖片版權和其它問題請郵件聯系,我們會及時處理:tousu_ts@sina.com。
舉報郵箱: Jubao@www.szhdrg.com 投稿郵箱:Tougao@dzmg.cn
未經授權禁止建立鏡像,違者將依去追究法律責任
大眾商報(大眾商業報告)并非新聞媒體,不提供任何新聞采編等相關服務
Copyright ©2012-2023 www.szhdrg.com.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備2023001087號-2